影评《十二怒汉》

发布时间:2018-10-18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中1701-2 于荣泽

十二怒汉,看到这四个字的第一反应,大部分人会以为这是一部充满暴力元素的战争片,然而,当你真正跟随镜头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完整的法庭片,这部电影是我所看过的最棒的黑白电影。虽然它年代久远,运镜不多,没有如今科幻电影的绚丽特效,但它将司法公正与疑罪从无原则表达的淋漓尽致。它不是一部战争片,胜似一部战争片,一部十二位陪审员在审判现场所进行的毫无硝烟的战争。

电影开场就引出了故事的发生背景,是一位来自贫民窟的孩子被指控谋杀了自己的父亲,我至今都记得电影中的一幕特写镜头,是那位被指控的男孩,满眼都是惊恐与不安。在审判开始,审判员说了一段话:“你们都已经听过证词,也明白法律条文的规定,现在你们必须坐下来,好好理清案子的真伪,在本案中已有一人死亡,另一个人的生死掌握在你们手上,如果你们能提出合理的怀疑,无法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基于这个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你们找不出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基于良知,判决被告有罪,然而你们的决定必须一致,如果你们裁定被告有罪,本院将会对他施以严厉的制裁,最高的刑罚是死刑,这是一项沉重的责任。”一句话阐述了本片的宗旨,同时表明了作为法律人所应有的素质:有合理的怀疑、必须基于良知且必须对生命具有尊重和负责。

影片在第一轮秘密投票后正式开始,我姑且把认为男孩有罪的标为正方,无罪的标为反方。而第一轮投票后正反票数为11:1,只有8号陪审员对这个案件抱有怀疑。当然,8号陪审员也不认为男孩是无罪的,只是觉得目前的证据无法将其说服,这样草率决定一个少年的一生有些不忍。然而其余的十一位陪审员认定男孩有罪的原因除有3位人证的存在外,最主要的是对于嫌疑人出身的排斥。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审讯前的一幕,在准备阶段,只有8号陪审员站在窗口忘我的思考案情,其他陪审员则没有对案件有过多的上心,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决定一个人的生命。电影在此刻所讽刺的我想正是人性的善恶,盲从与随波逐流法律并不是游戏,不能加入丝毫的个人观点,不能因一个人的出身而判断她是对还是错。法律是用来维持正义和公平的,最基本的就是判断事物的对错,应给予所有条件保证公平公正,而不是杀人的工具。

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陪审员在之后的论证中更是将人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人选择懦弱,就算心中有一点疑惑也不太敢表达;有的人粗暴,仅凭人证的不合逻辑的说辞就认定男孩就是凶手;有的人不假思索,盲从他人,别人如何选择他就如何选择;还有的人仅仅因为男孩的出身和过往就粗略的认为男孩是凶手。影片以语言冲突来描绘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自我否定的过程往往艰难,人们总是会下意识的维护自己的意见,然而在激烈的辩论后,除开始的8号陪审员外,陆陆续续的,其他陪审员也投了男孩无罪票,剧情也在这时迎来了新的矛盾。陪审员们通过复盘将案情进行还原,从而推定出三位证所描述的情况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随着讨论的进行越来越多的陪审员开始改变自己的初始意见。影片最后,在案件审判结束后,十二位陪审员达成一致,在相互致意后消失在人群中。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出,就算是既定的事实也未必是真实的,更何况于虚妄的揣度,只有当证据是最合理最真实的时候,这个证据才是有效的,才能在审判中起到作用。正如本片所贯彻始终的,法律是严肃严谨的,不容玩笑。

8号陪审员始终与他人保持不同意见,并不是因为他另类,而是因为他所思考的每一步都是从对生命尊重、负责的角度出发,并不是如他人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如他在片中所说:“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大责任。”他将这份责任看得很重。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肯定这个少年不是凶手而是想要一个真相。反观现实,有多少家庭因家人被冤枉错判而搞得七八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都学会了低头走路,低下了头颅,丧失了原则。

那个男孩是否是杀死父亲的凶手,我们不得而知,电影本身也没有答案,如同莎士比亚曾说的:“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个案件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在我看来,案件并不应当以十二位陪审员的看法来决定男孩有无罪行,而是应当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以充足论证来定罪量刑。

理性,不盲从,不被自我以及他人想法而左右,不被世事所影响,敢于否定,敢于怀疑,从而进行探索与思考,这在现代司法过程中尤为重要。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