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发布时间:2018-10-30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中1802-3 葛安娜 

是夜,元县,文氏妇产双子,幺子被入昌城孔家。

孔秀才给儿子起名为孔施华,望他施展才华,造福于国。文农夫给儿子起名为文大,既是家中老大,也希望他力气大,给家里分担负担。

十二年后……

孔施华不负父望,有着充足的知识。而文大……他却因营养不良,瘦瘦小小。孔秀才弟弟孔掌柜的当铺急需人手,便派孔施华入元县。而文大则继续在他家的一方土地,耕作养家。

六年后,孔家当铺扩展,文父亡,文大必须外出养家,并入孔家当铺打杂。

孔施华在六年的当铺生涯中活的游刃有余,凭着文商兼备的才能,在元县已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人家都说孔掌柜不仅文采好,鉴物也是一绝,不像十八未及冠之年。他们说的没错,他在当铺的生涯中,不仅性格老练有城府,连容貌也似壮年。反观去当铺打杂的文大,身材瘦弱,像完全没有在田间生活下锻炼过的样子。

当铺大事不多,当然只是对文大而言,小事倒是不少。他虽身材瘦弱,力气却不小。所有的小事,连同孔府的杂事,他也都有参与,也颇受孔家管家器重。

在三十那夜,文大被同室伙计连灌了不少酒,醉酒之下,吟了一首小诗。在伙计们的怂恿之下,说出自己原来在乡下曾去村后张秀才家偷学过几日。不过三十之后,这个小插曲也就不了了之了,毕竟大家都醉了,谁还记得发生了什么。可是文大却对此耿耿于怀,他悄悄地捡回了他人不要的旧书,默默的学了起来。

时间就是很快,一转眼,两年已过。文大成为了孔家当铺的正式伙计。不过,他的娘也去了,文大如今孑然一身。这两年他也没懈怠读书,肚子里似乎也有了点东西。而孔家当铺也是发展的很快,孔大掌柜去吉县开了家当铺,孔施华也在元县当铺有了大权,体态也更加富足。

文大在孔家当铺搬货时,看到了掌柜放在桌上的一本书,那是他从来没有看过的。多月未接触到书的他就像沙漠中饥渴的旅人见到水一般,想要探手触摸一下。手刚触到柔软的纸张,一声呵斥却吓的他手一抖,书被扫到了地上。

“文大!你在干什么!”文大抬头一看,恰巧是管家和掌柜过来了。“好哇!养你这么多年,现在居然敢偷主子的东西了!”管家还在喋喋不休,文大弱声辩解:“不是,我是想……”管家一听,更气,“还敢顶嘴!”文大只好低头不语。孔施华背手而立,冷冷的盯着有一丝熟悉感的文大。“啪!”管家挥手打了文大一巴掌,还要再次挥手,却被孔施华拦下了,“去捡起地上的东西”。管家只好停了手,唯诺地捡起地上的东西递给了孔施华。

孔施华盯着手中的书,又看看对面低着头的文大,在他们间来回看了几趟,才缓缓开了口:“你想看书?”文大点点头。“你识字?”文大又点点头。“你会格律吗?”文大有些迟疑,但还是点了点头。

孔施华一脸了然的样子,“那你就作首诗,以偷书缘由为主题。”文大抬头一脸不可置信,但是孔施华却不说话,只是看着手中的书。

文大斟酌了一下,念了出来:“农生不甘企为文,喜爱书籍不得读。偷学不为得光荣,只因贪恋书之妙。”

文大念完,一脸自信地望着孔施华。孔施华倒是没说什么,只是冷冷地望着他。而旁边看热闹的众人,却笑的前仰后合。“哈哈哈,这是什么!”“这也能叫诗?我也会!”“这是去偷的隔壁老王家的六岁儿子的诗吧!”……无情的嘲弄像是一把把剑,刺入了文大的内心。

“结果很明显了吧”孔施华开口,“这不适合你”文大望着他向自己走来,后退了一小步。“不管你看多少四书五经,或是诗词歌赋。你,文大,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更何况是遥不可及的状元!我在我爹的教导下,才此盛名,尚不敢论及状元。读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有个功名吗!有名就有利,得利才得生。现如今正是乱世,保命才最要紧,还谈什么为了读书而读书!你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还是快快遏制,安心在我当铺的庇佑下生存吧。”孔施华不急不慢地说着,倒像是给文大分析利弊似的。

文大闻此,想明什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心又有不甘。孔施华戏谑地望着文大,一言不发,他知道,文大一定会妥协。文大望了望嘲笑着自己的孔施华,又看了看周围努力憋笑的人。终于!文大低下了头。孔施华像是得到了什么满足一样,露出了商人的微笑。

这就结束了?不,并没有。文大回房收拾好行李干粮,趁夜,离开了当铺。

一番周折和艰辛,体力不支的文大倒在了昌城城中。

再次醒来,自己居然躺在柔软的大床上。周围全是自己不熟悉的摆设。

“你醒了?”一苍哑的声音传入文大耳畔,来人是一位老者,很和蔼的样子。“您是?”文大不解。“我是昌城的一个秀才,见你晕倒了,把你带了回来。”老者不疾不徐的说着,笑眯眯地看着文大,“我看你包裹里都是些旧书,你……”老者欲言又止,文大却挠挠头,尴尬地说:“在下文大,其实……那些书是我捡的。在下不才,没念过几天书。我这一路上,全靠他,我才活下来的。”

“哦?”老者听闻,也是一惊。“正是。我的干粮早已吃完,全靠书中的力量,我才有力气来这里。”老者听闻,笑了笑,“你要不要以后跟我念书?”文大闻此,颇有诧异。“我就喜欢你这种一心读书的年轻人,这样子,我们国家才可免于战乱啊。”

于是,文大就跟从孔秀才学习,孔秀才还帮他改了名字,叫文达忻,希望他的文章是他心底真正的声音。

文达忻不负孔秀才之望,发奋学习,居然在三年后考取了状元,留在了朝廷。

人家都说,文状元面容俊秀,气质如兰,饱读诗书,才气压众,比得书香贵子。一时竟成为举国之名人。

而孔施华,三年后,扩展了当铺,家有小资却非大户,文采也被后起之秀而压,名声也渐渐不存。

纵出身不可选,然以自身可选择未来。即使为双生,在同样的老师下受教,未来也会有差距。环境不能决定一切,诗书却可染人之气。只是了了知书,不如深入,终不能有书气。人皆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亦是同理。心中有文,文染入骨,才有文气。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