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景·杨花叶下琵琶酸

发布时间:2020-01-03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秦淮景·杨花叶下琵琶酸

——简评《金陵十三钗》

——管1913-1 杨可昕

君不见,雨沾席上,风急打船头。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南京一殇,红菱难倚堤柳,才至豆蔻,也罢了血染五月秋。知否,知否,金钗泪洒秦淮景,琵琶涩酸杨花稠。《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灰烟隐没的南京城。寂寞硝烟里,破落教堂中闯入了一群身份迥异的不速之客。脆弱无依的女学生、庸鄙吝啬的西洋入殓师,还有栖身楚馆秦楼的风尘女。在日寇临门时,人性百态共同谱写了一曲弦断弦绝的英雄曲。

蔽日尘霾,模糊的灰与白,旁白与灰线将史画缝合,辅助叙事的回忆代入感极强地溶入秦淮两畔的惨态。一向以调和色彩以至臻境的张艺谋,于本部作品更多使用的是单一的黑灰冷色,赋予其极度压抑的空间状态。隐喻效力极强的教堂彩窗裹挟于凄迷恐怖的低沉暗色中斑斓,青黄红蓝似人生百态飘摇迷乱却无一不是明艳之色,或喜怒哀叹终了于清净之所。彩窗幽映下,一盏血红的十字图案庄严的印刻在洁白的旗布上,平和、情感和噩梦在对比蒙太奇的表现下通过色彩的强烈冲击将南京苦海嘶哑道来。

色彩的变换同样体现于服装上。深紫浅黛朱砂唇免不了风尘女子轻薄态,对比蒙太奇之后,十三金钗于素色学生棉袄中方才洗净华垢,清水重生亦成为该影片弥足珍贵的蜕变镜头。隐喻了秦淮本清,奈何浊世救不了清流。

单一的光源穿透破碎的彩窗映射于绢上,金黄的暖色如救赎般刺破黑暗,恰到好处如醍醐灌顶却犹黯淡无助,抵不过命运羁縻。朦胧的光线铺陈了阴霾之下一段传奇故事的基调,开启或回溯情感的波折,升华情感。光源设定于教堂窗口,以自然光的形式不事雕琢画框内景物,写实的同时渲染了低沉萧索的意境。主光源位于教堂彩窗之后,中心之上的构图方式传递出庄严圣洁的讯号,这种效果在金陵十三钗抱琴柔声漫步于女学生之前尤为强烈。

影片多采用移、跟镜头的运动方式,景物不断推进拓展,长卷式的空间展现断壁残垣之态,引出叙事。全景镜头里不安的抖动和经过模糊处理的数帧画面,写实的手法通过主客观视角的切换渲染了心悬钢刀的紧张感。《金陵十三钗》是一个悲怀壮烈的故事,亦是得遇救赎的书娟等人铭记一生的重要回忆。画面切换数个近景镜头表现人物的安详神态,由总至分的表现手段结合抒情蒙太奇,以缓慢的节奏推入书娟静坐烛台前的画面和金陵十三钗风华绝代的动人身姿,虚实结合的升华融合了整组分镜头。

在声音方面,张艺谋以写实的方式展现了战地的真实情景。去除繁复的渲染和后期加工,实则为本部影片极为关键的《秦淮景》音乐做出铺垫。在钢与柔,躁与静,紧张与舒畅的对比作用下,《秦淮景》为整体影片带来的是一种震撼心灵的静好之美。世人只谓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赢得是凄凉。在此镜头之下方才看破秦淮旖旎,千百粉黛尽作一曲《秦淮景》,唱罢过往雨恨云愁。

碧桐阴尽隔帘栊,扇拂金鹅玉簟烘。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由片名即可知,《金陵十三钗》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为十三女子均为纸醉金迷的风尘形象。作为一部缅怀国殇的电影,不同以往,张艺谋以这样一种边缘化的圆形人物深入民族骨隙,挖掘出的不仅仅是秦淮烟花中冰凉的孤泪,亦有不可言说、难以言尽的情愫。花魁玉墨即为各种典型代表。本作璞玉之于高岸,奈何零落化作一点墨迹,徒教千百世人嗤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妓子之中,玉墨是为最为理性成熟的。通外语、懂人情,睿智机敏于流亡逃命,她是十三妓子中的代表,也是万千淹没于悲惨大潮的可怜女子的集合体。作为《金陵十三钗》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玉墨的言行在剧情的推进和情感的穿插渲染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妓女和学生两个极端的概念相冲突,于暴风骤雨中调和。同舟之上,诸神面前,一切差异似乎消弭于人性。善与舍在根深蒂固的传统孟子儒学式大义下具现于风尘女子的身躯之上,杨花落水,残留余香。

筝弦是最终奏响《秦淮景》这首人性挽歌的道具。当筝弦在无尽的战火硝烟中蒙尘,六朝古都似乎也容不下数根琴弦。昔日奏响欢乐事的弦寓意着众女的生命,弦断人亡,曲终人散。染红了风尘的人性,也成为张艺谋式符号中不可缺少的烈性和解脱。云起不知云归处,醉卧今宵别梦寒。这种意志和力量给予了玉墨十二姐妹奏响《秦淮景》的勇气,面带微笑地以自己最纯净最美好的姿态步向死亡。琵琶声中是金陵十三姐妹最风情万种的画面,细节之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浅笑歌舞,奠哀着不久于世的年轻生命。

影片结尾是开放式的,并未交代金陵十三钗的结局。然而,隐喻的情节却真实而残忍地告诉观众,十三金钗不复返,从此秦淮无欢笑。约翰的工作是入殓师,当十二个女人无畏地躺在冰冷的教堂之上嬉笑化妆时,结局早已确定。逃不了花落人殇,琵琶弦断的酸涩结局。

“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啊,让我来,唱一首秦淮景呀,细细呀,道道来,唱给诸公听。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瞻园里,堂阔宇深。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沉重的作品。数十载烟雨变化,秦淮河水如斯不舍,冲没了六朝金粉,也冲没了血海离人泪,却始终摧不了杨花叶下十三金钗那曲琵琶酸涩、吴音温软的人性挽歌……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