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烈桓桓,时维武安,神机电断,气济师然,南折劲楚,走魏禽韩,北摧马服,凌川成丹,应侯无良,苏子入关,噭噭谗口,火燎于原,遂焚杜邮,与萧俱燔,惟其没矣,古今所叹!
——前言。
岁月无情,斩断昔日悲鸣,狂沙掩盖烽烟罪行,武安武安,以武安天下,白起一生手执长剑,杀的最后一人,却是他自己。
白起是幸运的,幸运的是生在了乱世,逢昭襄王图谋天下,他的王是个野心勃勃的霸者,需要驰骋天下的名将,而白起,恰巧就是这匹千里马。军功爵制的推行,更让白起鹤立鸡群,攻赵伐楚,令本贫瘠蛮荒的秦国国力大增,无甚败绩也让白起名震天下,受封武安,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这是属于他的时代,是独属于他的辉煌。
年少的白起金甲在身,威风凛凛,没有名师指导的他,凭借自己,摸索出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术,伊阙之战灭韩魏二十四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后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使秦令六国战栗,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得君王赏识,受将士爱戴,被兵家尊崇。
原以为,他可以带着一身荣光归入黄土,但他却又是不幸的,不幸的亦是生在了乱世,遇到了他的王。
一将功成万骨枯,长平之战或许是他历史上最大的诟病,大胜后坑杀四十万赵军,令赵国震惊,也令后世震惊,送予他人屠的称号。但他,并非无情的屠戮者,他是为了秦国,为了秦的天下,长平之战前,秦已攻陷上党,但上党的士卒却选择归赵而非秦,足以证明赵的不沉之心,且战国时期,四十万的降军若是说放就放,可以随时另组大军,此战相当于白打,他不能放着秦军白白牺牲,不能留下复仇的隐患,于是他甘愿背负骂名,替嬴稷扫平一切障碍。
此时他的王却夺走了原本属于他的信任,埋下一颗猜忌的种子。长平战后,白起愿乘胜追击,一举灭赵,但应候范雎却被迷惑,以致将相失和,而嬴稷,却站在了范雎的一边,允了韩赵割地求和,白起无奈只能休战退兵。
许是察觉到了功高震主,白起病重,不便带兵,同年王陵攻邯郸,大不顺利,甚至损失五校,遭此败绩,嬴稷欲以白起为将,白起却拒绝了此次带兵,他说,远隔山河万里去争别人国都,且长平一战,秦力亦损,如赵从内应战,诸侯自外联合,秦军必败。
嬴稷不信,所以他败了,败于春申信陵二军的联合。白起早知如此,但他意料不到的是,他的王大怒,强令他出兵,由于病体不便,他并未立刻出发,但当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自邯郸传来,嬴稷毫无顾忌的迁怒于他,命他即刻启程不得逗留,君命难违,他只能带病上路。
而当白起拖着病体行至杜邮,嬴稷与范雎却商议赐死白起,嬴稷以为他心中有恨,殊不知白起只有赤胆忠心,以他迟迟不肯奉命为由,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那是他的王啊,他为其征战一生的王啊,最终却落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想必他沧桑的双眸中定是家国的哀痛,当指腹摸过长剑的纹路,他把它横在自己的脖颈,结束了这杀伐征战的一生。白起并不恨嬴稷,嬴稷给了他辉煌,同时,也结束了他的辉煌,君臣之谊,白起问心无愧。唯一有愧的,只有他坑杀的四十万赵国将士,死前他曾长叹,赵国降卒几十万,一朝坑杀,死罪,足矣。
繁华落尽,平淡归真,白起的一生属于滚滚黄沙,属于血色土壤,纵使满手鲜血,秦武安君白起的名字,亦流芳传扬千百世。
作者:食2001-1 朱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