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掬水月在手》书评

发布时间:2021-06-07 文章来源:晨曦杂志社 浏览次数:

2020年10月,一部名为《掬水月在手》的文学纪录片在全国上映,引起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热烈反响,也让“叶嘉莹”这个名字走进了大众的视线,与此同时,该片的同名书籍也由活字文化出品、发行。

叶嘉莹是谁?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是在中外多所高校任教过的“叶先生”,她有杰出的个人成就,受到过多次荣誉表彰……而《掬水月在手》这本书以叶嘉莹先生的自述和众多名家学者的访谈整理为四个章节,将叶嘉莹先生坎坷而又绚丽的人生历程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这是叶嘉莹在十几岁的年纪写出的诗。叶嘉莹出身书香世家,童年时居住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她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生长环境时说:“家里永远都很安静,可以听得到蝉鸣和蟋蟀叫,再有就是人的读书声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塑造了她如水般的性情也为她和古典诗词构建起了桥梁。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叶嘉莹应该是幸福的,然而她又在诗中写道“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出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十几岁的叶嘉莹已经目睹了太多的苦难,她在北京城看到过许多从各地逃难而来的百姓,在上学路上、巷口拐角里看到过冻死、饿死的人。尘世的苦难已经如此深重,佛又要何时来解救苍生呢?彼时的她看过了战争为百姓带来的苦难,殊不知自己这一生的苦难也奏响了序章。叶嘉莹十七岁时母亲病逝,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她连写了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句句诛心。而此时也正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父亲离家在外,丧母、亡国之痛唯有诗词可以寄托。

1948年,叶嘉莹与先生赵钟荪结婚,这一生的漂泊也正式开始了。受到丈夫身份的影响,叶嘉莹不得不离开故土,然而丈夫入狱,她与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也受到了牵连,那时她没有工作,无家可归,只能带着女儿寄人篱下。遭此境地,叶嘉莹慨叹“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好不容易熬到丈夫出狱,但丈夫却再也没有工作,在叶嘉莹先生的自述中并没有过多描述自己的丈夫,只说到自己当时的课程很重,喜欢诗词的人会发现各大学和电台广播的古诗词都是她在讲。而在不少篇访谈中,叶嘉莹的昔日同事、学生、邻居提及她的丈夫无一不愤然,让读者也可窥见这段悲惨婚姻的冰山一角。

行至晚年,叶嘉莹心想,自己也辛勤劳苦了一辈子了,等女儿们有了孩子,她就帮着照顾孩子,像大多数的老人家一样……然而命运再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噩耗传来: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在车祸中丧生了。一如多年前的生离死别,而这一次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日日流泪的叶嘉莹写下十首《哭女诗》,最终决心回国教书。她说:“我要把我的余年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面对生活上的磨难,她如水一般平和,可是至柔至刚,对于学术上的研究、对古典诗词的传承,她总是不甘止步。叶嘉莹师从顾随先生,在顾先生的勉励和指导下开始写律诗,期间写下了“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这一句象征着自己立身处世理念的诗句。多年以后,叶嘉莹在给自己的学生授课时也承袭了顾随先生的授课方式,随意发挥、见物起兴,并继承了顾先生的志愿“取径于蟹行文字”,致力于传播中国古典诗词,探求中西贯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一生的苦难和漂泊铸就了叶嘉莹先生温和而坚韧的品格,也赋予了她超于常人的诗情。正如这本书封面所写的:“诗词拯救了她,她复活了诗词。”

作者:中2002-2王熙凝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