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骨子里的历史浪漫

发布时间:2023-04-20 文章来源:晨曦文学中心 浏览次数:

地处甘肃西,形状若走廊。
    壮阔山河处,丝绸文明区。
    一部《河西走廊》,便是半部华夏历史。不知多少年前,那只是一块贫瘠狭窄的土地,四处飞沙,沙漠在这里留下痕迹,不知多久才等来雪山的层层生机。它静静地沉睡于祁连山的脚下,它是贫乏的。在这里,自然与人类之力,终共同造就了1000公里的雪山长廊。
    不到大西北,不知天地之广阔;不到河西走廊,不知中国之多元。它也曾养育万千牛马,也曾经历战争的洗礼。各朝曾派遣过无数将领驻守,无数无名人也因这片土地死去,斩断了无数夫妻之间的绵绵情意,斩断了不尽的浓浓乡愁。离别的那句 “归来兮”被夹在了狭窄的走廊处,却空道:难以归去,留下是空空的一声叹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回望过去,王之涣的《凉州词》便早早给它打上了贫瘠的烙印,至今仍然难以抹去。岁月啊,它蹉跎前进。这一块土地沉沉睡去,又从新的世界怀里醒过来,散发出新的光彩。它在等待啊,等待着它能够再次重现丝绸文明的光辉。“一带一路”的声 音再次唤醒它。看着中华大地,此时此刻,它终于不再是历史书上的记忆。河西走廊 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不用靠书籍与图片。
    它就在那儿,等着沿路经济的崛起,等几个世纪。 它只是在那儿,静静等待着人们愿唤它一句,再看它一眼。 全剧有很多飙泪的瞬间,对于女性观众来讲,最感动的是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张骞的匈奴妻子。 昏暗的环境中,匈奴女一把拉住了他的使节仗,却只是想为远行的丈夫批上刚缝好的大衣。那一刻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苍凉而无情的历史因为一个善良坚贞的女子有了温度,而个人的小情小爱也同样因为宏观的历史背景得到了升华。”一位女性观众这样评论道。
    看完心中顿感苍凉。谁能忘,张骞毅然向西的身影,霍去病鲜衣怒马少年意气,征战河西封狼居胥。河西走廊,它开始兴盛,学士大儒,传教士纷纷而至,千万人往矣!它本来应该是繁荣的。然历史无情,给了河西走廊短暂的兴盛,长久的磨难。它一步一步被世界遗忘,人潮散去,只余轻扬的风沙。我渴望着穿越时空,能够再一睹汉武帝时期的河西走廊,没有人能够在观后不想于有生之年去走这条千年古道,去感受历史的磅礴。
    纵横千年,热泪盈眶,荡气回肠。这是我观完《河西走廊》的感受。
   陈晓卿曾经说过,通读历史后,你内心的时空格局会变得浩瀚无垠,再回头看一个特别忙忙叨叨的人,你会觉得他特别渺小,特别短暂,特别孤独,这就是历史感。《河西走廊》作为央视推出的顶级纪录片,自上线以来便获得了高度评价与赞赏。无论是演员的演绎,摄影师的镜头,还是其中大气的配乐。雅尼作曲的《河西走廊之梦》是整个《河西走廊》纪录片的点睛之笔,每个深夜,当听到这首《河西走廊之梦》,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驼铃阵阵、星河流转,都会随着嘟嘟克笛声,浮现充满魅力的西域风情。雅尼的河西走廊之梦就是有这种魅力,自是有一种恢弘气度,勾出了无数人心底对于西北风貌的倾慕与向往,让人在听完之后忍不住想背上行囊赶赴开阔恢弘的的河西故地。
    闻名于世界的丝绸之路,源于河西走廊。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对丝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大部分人对它缺乏了解,不免遗憾。这部纪录片便补足了这一遗憾,使更多人的目光聚焦于那条路,那段历史,那段往事。
    我终于觉得“读史使人明智”此话并非虚言,个人的患得患失与波澜壮阔的历史比起来显得如此渺小,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为何读书的思考。
    而纪录片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或许这便是人们钟情于纪录片的原因吧。
    这个影片的结尾格外重要,如果没有一带一路的结尾,我们就只是一个只能缅怀过去的失败者。有了它,我们才没有辜负祖先,才配得上回望大汉先烈,才配得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最后不妨用纪录片的最后一句作总结:时光一去不返,但河西走廊始终就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末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作者:文2202-1 刘雨轩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晨曦文学中心